【活動回顧】月讀31:《病非如此》讀書會
- Rumah Attap Library & Collective
- 5 days ago
- 6 min read
日期:2025年4月19日(星期六)
時間:下午2點
討論人:鄧婉晴、黃麒達、葉興隆
主持:張溦紟
攝影:俊輝
活動整理:PY & WJ

「人需要照顧他人,才能成爲一個完整的人。」
這一次讀書會讀本選來醫療人類學家劉紹華《病非如此:一位人類學家的母女共病絮語》,主要也是呼應亞答屋屋友們過去這些年的親身經歷,希望借由此書的内容,梳理並討論在馬來西亞生病這回事,以及對身體、醫療與照護支援的種種反思,歡迎有興趣的朋友一同來閲讀並參與討論。
劉紹華早期的重要著作有《我的涼山兄弟》,調查記錄四川涼山青年涉毒與艾滋感染的現象。2023年出版的《病非如此》則是劉紹華書寫她與母親同時期患上「世紀之症」的經歷——母親患阿茲海默症、自己罹患淋巴癌一期,書中穿插以小説片段形式的第三人稱敘述,與作者個人經驗觀察,也整理作者對醫療系統、醫病權力關係、照顧與被照顧的支援系統,以及自我復建等觀察和反思。

麒達作為第一個導讀人,首先分享自身狀況,再觸及書中內容。他强調自己的症狀儘管與中風相似,但「我不是中風」,相比患病初期,目前大幅康復中,但仍有感患病影響語言組織能力等。他認爲這本書兼具科普功能,如癌症患者得病原因各有不同,也講述療養生活如清洗器具以應對化療風險,以及阿茲海默症或俗稱「失智症」的污名,或妨礙病患願意積極求醫的困境。又如,阿茲海默症與帕金森病症不同,但有人會認為兩者是同一種疾病,無法控制肢體晃動的刻板印象。麒達也提到現在的醫療系統傾向解決病癥,容易輕視病因。除此,周邊親友關心的邊界感,經常也成爲病患在養病期間要應對的難題之一。
主持溦紟簡單介紹書寫背景,作者母親起初出現嗜睡、起床不穩、走路歪斜等症狀,但這些身體的變化令人很難辨識病症,因此延遲治療。台灣從2017年開始推出在地老化的「長照2.0政策」,將公共資源分配到醫院共照中心和社區服務據點,提供在外的日間照顧服務以及短時數到宅的居家服務,與照顧者分擔照護工作,既能讓照顧者有喘息的空間,也能讓老人出門走動、上課刺激與社交互動,同時亦能兼顧到輕度失智的老人之身心主觀感受,可以始終選擇大部分時間在家、與家人共處的自主生活。
患病是關係重組的過程
對婉晴來說,(1)《病非如此》是冷靜克制但感情真摯的疾病書寫,融合醫療人類學的研究理性與容易引起共鳴的故事敘述。作者在治療過程中,不只身體承受苦痛,也經歷心理打擊,包括面對無禮、言語傷人的醫生。身心脆弱時,同房病友或身邊的照顧者彼此教導怎麼吃藥、如何照顧自己,是跟病醫關係重要的依靠。(2) 關係重組是作者患病過程中所面對的另一命題。當病患最不具生產力時,她與家人要如何展開和應對「誰來開始照顧」這種不離不棄的安排難題。病患與家屬從震驚到接受患病,需安排現有的社會與家庭資源,包括照顧與接送的人、醫療安排、日常支援。這段期間常伴隨衝擊和無助,病人需同時穩住自己與應付周遭雜音。旁人得知後會表示關心,但方式未必適當,比如購物建議、“教育”照顧方法,這些常讓病人和照護者感到負擔。

(3)因為作者與母親同時患病,但她也意識到自己的癌症可能迎來康復,但母親的失智症屬於不可逆的退化過程。兩者的病理本質相違,造成的心理壓力與處理方式也不同,擔心自己無法把握母親的身心狀況。儘管母親逐漸喪失記憶,但始終意識到要請兒子帶自己去探望并未同住的女兒,一句「媽媽可以,你也可以」,讓作者獲得力量之餘,也能從無法盡責照顧母親的窘境中釋懷。生病的照護並非單向的“付出”或“犧牲”,而是以關係為中心的互動歷程。在照顧與被照顧的過程中,雙方經歷配合、退讓與交換,不是單方供給與接受。照護者承擔許多責任、壓力,但也因此成長,獲得更豐富的生命體悟。(4)患病也會逼迫作者重新檢視與自己的關係,從過去活得很像動物一樣地專注追求知識、田野與研究的積纍等外在意義,到後來要開始向靜態的植物學習,向内觀望與自我照護,專心做好一個病人。
溦紟補充,醫療可以減緩失智的過程,但作者也意識到母親最後將完全退化,只好提醒自己要站在病人的角度,接受母親終究會步入這一階段,在意識到記憶丟失的過程中,病患會覺得難受、混亂。順著接受退化,對病患來說或許是好事。
除此,婉晴提醒討論醫病課題時,還可留意另外兩個面向。一是顯性疾病與非顯性疾病(如耳鳴)的差別,包括個別病患所能獲得周邊人察覺與同理的程度;另一種則是先天性與後天性疾病的差別。她以自身經歷提到小時患病求醫的曲折過程,尤其當時本地醫學界受到各種條件所限,無法準確辨認某種疾病種類,進而決定治療手段所帶來的困擾與不安。隨著社媒與網絡的發展,病患比以前更有條件與其他病友相遇,交換相關訊息,成爲相互支援的社群。
從階級看見醫護條件
Lucas强調要從社會學、階級乃至性向的視角,看見患病、醫病與照護條件層層曡曡的可能與限制。他回想四年前疫情期間,家人跌倒入院到突然離世的過程,自己卻因限行令而大多時候只能被動地隔空處理照護事宜;然後分享自己在術後養病期間,仍需拖著疲弱的身體請假回鄉,分身照護患癌家屬的經歷。對照書中作者的經濟與職業背景,作者是比較幸運的,有學術職業與家庭支持讓作者得以在家工作,台灣也有比較健全的長照支援,但現實中很多貧困家庭很難獲得支援。在馬來西亞即使是私人醫院,護士人力仍十分短缺。很多人的照護責任全落在家人身上。病患的身體狀況常常無法支撐獨自看病,也不清楚醫院的部門、指示。公家醫院內病患會不分種族互相照顧,如果臨近床位的照護者不在近處,有需要且能力范圍內都會盡量幫助。他坦言自己無法一口氣把這本書看完,因爲閲讀過程會不斷回想自身經歷。他引用書中一句做結:“不論生病或康復,變壞或變好,都不是跨過一條界線那麼簡單,而是得經歷一段來回反覆的灰色地帶。”

現場參與者踴躍交流,大家分享個人經驗,如自認缺乏病識感而延誤治療子宮肌瘤、在異鄉求學期間需憑一己之力單獨網羅各種求醫資訊到接受手術、回鄉期間到二綫城市就醫、與帕金森家屬相處等情況。也提到部分醫護人員在看診時忽視病人的意願和感受,如帶著醫學生來到病床,將病人當成教學個案,反映醫病之間權力落差。麒達補充,家庭醫生制度在美國與澳洲較為普遍,問診時間較長。在馬來西亞,多數人若有經濟條件寧可選擇專科。然而專科問診時間短、溝通不足,使許多病情難以被細緻處理。有時我們傾向選擇有名的醫生,但真正需要的是有時間理解我們的醫療關係。有參與者回應誤診或醫院延誤的狀況,避免將責任完全歸咎於醫療體系,須尋找溝通與理解的平衡點,不應事事演變成醫療糾紛。
溦紟總結時提出照護角色經常落到女性身上的問題,也反思男女在配合醫療指示的態度差異,是否和性別經驗有關。女性需要檢查乳房、子宮頸等,從年輕就被教育、提醒要照顧身體,所以對醫療過程並不陌生。相比之下,男性會拖延直到身體出現重大障礙和問題才就醫,不太願意尋求醫療幫助。
Comments